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09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分析

, PP. 319-326

Keywords: 高原低涡,诊断分析,螺旋度,非地转湿Q矢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hPa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References

[1]  彭贵康. 青衣江流域“93.7”特大暴雨天气分析[J]. 四川气象, 1994, 2: 1-9
[2]  杨克明, 毕宝贵, 李月安, 等. 1998年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J]. 气象, 2001, 27(8): 9-14
[3]  张顺利, 陶诗言, 张庆云, 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4): 359-364
[4]  叶笃正, 高由禧编著.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22-126
[5]  李国平.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二版)[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53-213
[6]  刘富明, 洑梅娟. 东移的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 高原气象, 1986, 5(2): 125-134
[7]  郁淑华, 何光碧.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 75-82
[8]  侯瑞钦, 程麟生, 冯伍虎. “98. 7”特大暴雨低涡的螺旋度和动能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2): 202-208
[9]  陆慧娟, 高守亭. 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J]. 气象学报, 2003, 61(6): 684-691
[10]  王淑静. 螺旋度与区域暴雨落区[Z]. 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材.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8: 121-123
[11]  吴宝俊, 许晨海, 刘岩英, 等. 螺旋度在分析一次三峡大暴雨中的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1996, 7(1): 108-112
[12]  黄勇, 张晓芳, 陆汉城. 平均螺旋度在强降水过程中的诊断分析[J]. 气象科学, 2006, 26(2): 171-176
[13]  迟竹萍, 李昌义, 刘诗军. 一次山东春季大暴雨中螺旋度的应用[J]. 高原气象, 2006, 25(5): 792-799
[14]  姚秀萍, 于玉斌.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J]. 气象学报, 2000, 58(4): 436-446
[15]  罗四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7-53
[16]  Lilly D K.The structure, energetics and propagation of rotating convective storms. Part II: Helicity and storm stabilization[J]. J Atmos Sci, 1986, 43: 126-140
[17]  Woodall G R. Qualitative forecasting of tornadic activity using storm\|relative environmental helicity[C]. Preprint 16th conference on severe local storm helicity.1990: 311-315
[18]  岳彩军, 寿绍文, 董美莹.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1): 40-48
[19]  钱正安, 单扶民. 雨季中高原西部初生涡的分析[C].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文集(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29-242
[20]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2, 21(6): 556-564
[21]  郁淑华. 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J]. 高原气象, 2002, 21(2): 199-204
[22]  陈忠明, 闵文彬, 缪强, 等.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J]. 高原气象, 2004, 23(1): 76-80
[23]  岳彩军, 寿亦萱, 寿绍文, 等. 我国螺旋度的研究及应用[J]. 高原气象, 2006, 25(4): 754-762
[24]  杨越奎. “91.7”梅雨锋暴雨的螺旋度研究[J]. 气象学报, 1994, 52(3): 379-383
[25]  寿绍文, 王祖锋. 1991年7月上旬贵州地区暴雨过程物理机制的诊断研究[J]. 气象科学, 1998, 18(3): 231-238
[26]  岳彩军, 董美莹, 寿绍文, 等. 改进的湿Q 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J]. 高原气象, 2007, 26(1): 165-175
[27]  Davies-Jones R P, D W Burgess, M Foster.Test of helicity as tornado forecasting parameter[C]. Preprint 16th Conf.on severe local storms.Kananaskis Park, AB, Canada, Amer Meteor Soc, 1990: 588-593
[28]  姚秀萍, 于玉斌. 完全Q 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01, 20(2): 209-213
[29]  岳彩军, 寿亦萱, 寿绍文, 等.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3): 308-31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