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09 

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

, PP. 702-709

Keywords: 气候变暖,干旱,高温热浪,降水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该文较系统地评述了干旱与高温热浪在定义、标准与类型、地理分布、时间和强度变化特征、危害性质和程度及其影响、形成机制和产生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监测和预测与预警方法与技术、减灾技术及应对策略和防御措施等8个方面,既对比了两者间在以上8方面的明显的差异,也指出两者间还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当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大气降水量就会明显减少。高温加快了土壤的蒸散速度,加大了土壤水分和植株水分的散失,这种关系在夏季尤其显著。从而造成干旱的发生或加重严重程度。

References

[1]  秦大河.气候变暖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N]. 中国气象报, 2007-03-18(1)
[2]  宋连春, 邓振镛, 董安祥, 等编著. 干旱[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9, 49-70
[3]  李克让,郭其蕴,张家诚. 中国干旱灾害研究及减灾对策 [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7-76
[4]  赵春明,刘雅鸣,张金良,等. 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示录 [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88-93, 100-109
[5]  王绍武.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80-450
[6]  王绍武,陈振华. 近两千年长江黄河大旱大涝的初步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3: 67-75
[7]  杨辉,李崇银.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1): 81-85
[8]  廉毅,沈柏竹,高枞亭. 中国气候过渡带干旱化发展趋势与东亚夏季风、 极涡活动相关研究[J]. 气象学报, 2005, 63(5): 740-749
[9]  解明恩,程建刚,范菠, 等. 2003年云南夏季罕见高温干旱的诊断研究 [J]. 气象, 2005, 31(7): 32-37
[10]  王毅荣. 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J]. 高原气象, 2008, 27(1): 104-112
[11]  黄玉霞, 王宝鉴, 张强, 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价[J]. 高原气象, 2008, 27(4): 866-872
[12]  辛渝, 陈洪武, 张广兴, 等. 新疆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008, 27(5): 993-1003
[13]  邓振镛,张强,刘德祥,等. 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07, 27(4): 627-632
[14]  邓振镛,王鹤龄,王润元,等.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中国沙漠, 2008, 28(2): 381-387
[15]  李栋梁,魏丽,蔡英,等. 中国西北现代化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35-142
[16]  王鹏祥,杨金虎. 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J]. 中国沙漠, 2007, 27(4): 649-655
[17]  林祥,钱维宏. 近40年中国暖季日气温及其异常强度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22-30
[18]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 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2000, 58(3): 289-296
[19]  邓振镛,张宇飞,刘德祥,等. 干旱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干旱灾害的影响及防旱减灾技术的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4): 94-99
[20]  卫捷,陶诗言,张庆云. 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92-99
[21]  王位泰. 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夏初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模型[J]. 气象, 2003, 29(9): 34-41
[22]  马柱国,符淙斌.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J]. 气象学报, 2001, 59(1): 738-746
[23]  卫捷,马柱国. Palmer干旱指数、 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距平的比较[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118-124
[24]  蒲金涌,姚小英,邓振镛,等. 气候变化对甘肃黄土高原土壤贮水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3, 37(6): 1086-1090
[25]  陈邦柱,秦大河.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C].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13-20
[26]  张书余等编著. 干旱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1-27, 46-103, 185-190, 231-290
[27]  邓振镛,董安祥,郝志毅,等. 干旱与可持续发展及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J]. 气象科技, 2004, 32(3): 187-190
[28]  谭建国,陆晨,陈正洪. 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1-10, 14-23, 28-39, 62-88
[29]  袁文平,周广胜. 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6): 982-991
[30]  谈建国,黄家鑫. 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19(4): 680-686
[31]  李玉中,程延年,安顺清. 北方地区干旱规律及抗旱综合技术 [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30
[32]  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 北京:中华书局, 2000: 163-170
[33]  张建民,宋俭. 灾害历史学[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21-123
[34]  李云泉,张瑞萍,陈优平. 2003年嘉兴市持续高温天气分析 [J]. 气象, 2005, 31(6): 60-63
[35]  黄忠,熊亚丽,林良勋. 广州市37℃以上酷热天气形势及相关要素分析[J]. 气象, 2005, 31(7): 24-27
[36]  谢安,孙永罡,白人海. 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75-81
[37]  龚强, 汪宏宇, 李辑, 等. 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温、 降水极值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830-837
[38]  严中伟,季劲均,叶笃正.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I.降水和温度变化[J]. 中国科学(B辑), 1990, 33: 97-103
[39]  黄刚. 与华北干旱相关联的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现象[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3): 270-279
[40]  曲迎乐, 高晓清, 陈文, 等. 近50年来我国东、 西部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比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3): 524-529
[41]  符睿, 韦志刚, 文军, 等. 西北干旱区地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844-851
[42]  刘德祥,董安祥,陆登荣.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2): 195-201
[43]  邓振镛,张强,李栋梁,等. 气候变化对渭河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06, 26(6): 982-985
[44]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57-164
[45]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2): 63-73
[46]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等.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12-20
[47]  翟盘茂,潘晓华.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2-10
[48]  郭维栋,马柱国,姚永红. 近50年中国北方土壤湿度的区域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84-90
[49]  王志伟,刘文平,王红霞. 我国北方干旱逐月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 2005, 31(1): 37-40
[50]  王志伟,翟盘茂. 中国北方近50年干旱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62-6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