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清代江苏省冬季冷暖等级序列的重建及特征分析
DOI: 10.7605/gdlxb.2013.06.072 , PP. 875-882
Keywords: 清代 ,江苏省 ,冷暖等级序列 ,小波分析
Abstract: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了清代江苏省冬季逐年冷暖等级序列,并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冷时段(1644—1730年、1821—1900年)和1个暖时段(1731—1820年);(2)重建的冷暖等级序列存在多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有较明显的周期变化尺度是38~42a、18~20a、13~15a和8a,38~42a和8a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相对具有全域性,18~20a尺度的周期变化在1690—1790年之间比较明显,13~15a尺度的周期变化在1720年之前和1830年之后比较明显;(3)重建序列的第1主周期为42a,第2、3、4主周期依次是20a、8a和3a;在42a尺度下,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可划分为6个偏冷时段和6个偏暖时段。
References
[1] 卞光辉.2008.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
[2] 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等.2004.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7(4):433-442.
[3] 初子莹,任国玉.2005.近千年温度变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气候与环境研究,10(4):818-825.
[4] 傅云燕,杨修群,沈伟.2013.江苏省冬季气温、降水年代际异常及相关分析[J].气象科学,33(2):178-183.
[5]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2002.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周年[J].地理科学进展,21(4):311-317.
[6] 葛全胜,刘健,方修琦,等.2013.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J].地理学报,68(5):579-592.
[7] 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2002.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J].地学前缘,9(2):169-181.
[8] 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等.2011.中国南方过去400年的极端冷冬变化[J].地理学报,66(11):1479-1485.
[9] 李可军,苏同卫,梁红飞.2004.现代黑子观测的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J].科学通报,49(24):2511-2516.
[10] 曲建和.1986.我国1470-1954(515)年温度等级序列的初步探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4):405-410.
[11] 上海气象局,等.1978.华东地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G].上海气象局等联合整编.
[12] 王绍武,王日昇.1990.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48(1):26-35.
[13] 王绍武,闻新宇,罗勇,等.2007.近千年中国温度序列的建立[J].科学通报,52(8):958-964.
[14]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1998.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54-64.
[15] 王日昇,王绍武.1990.近500年我国东部冬季气温的重建[J].气象学报,48(2):180-189.
[16] 魏凤英.2007.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99-104.
[17] 吴志伟,朱筱英,孙瑞林.2001.近40 a江苏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演变及其海气背景场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4(4):581-586.
[18] 杨煜达.2007.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2(1):17-31.
[19] 占腊生,何娟美,叶艺林,等.2006.太阳活动周期的小波分析[J].天文学报,47(2):166-174.
[20] 张家诚.1976.气候变迁及其原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79.
[21] 张德二.2004.中国近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
[22] 张德二.1980.近500年来我国南部冬温状况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6):270-272.
[23] 张丕远,龚高法.1979.16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34(3):238-247.
[24] 张向萍,叶瑜,王辉.2011.从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记录谈整编方志资料的使用[J].古地理学报,13(2):229-235.
[25] 郑景云,郑斯中.1993.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地理学报,48(4):348-357.
[26] 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等.2007.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近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比较研究[J].气象学报,65(3):428-439.
[27]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等.2003.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J].地理研究,22(3):343-348.
[28] 周书灿.2007.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J].史学理论研究,(4):127-136.
[29] 竺可桢.1972.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168-189.
[30] 竺可桢,吕炯,张宝堃.1947.中国之温度[M].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55-56.
[31] Ge Q S,Wang S B,Zheng J Y.2006.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series in China for the last 5000 years[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6(8):838-845.
[32] Ge Q S,Zheng J Y,Fang X Q, et al. 2003.Winter half year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China,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J].Holocene,13(6):933-940.
[33] IGBP.2009.PAGES 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Stockholm: IGBP Secr,3-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