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 PP. 636-641
Keywords: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Abstract: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快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References
[1] | 袁 艺,史培军,刘颖慧.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832~1840.
|
[2] | 袁 艺,谢 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35~842.
|
[3] | 史培军,陈 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1,55(2):151~160.
|
[4] | 史培军,潘耀忠,陈 晋,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293~299.
|
[5] | Eickhout B,van M H,Tabeau A,et 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four European land use scenarios[J].Land Use Policy,2006,27(3):208-218.
|
[6] | George E,Natasha M.Federal transfers,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6,28(4):680-699.
|
[7] | 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68~73.
|
[8] | 李植斌.一种山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1999,17(1):67~70.
|
[9] | 谭永忠,吴次芳,叶智宣.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
[10] | 张巨东,张凤荣,龚 丹.试论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中的协调性问题[J].农村经济,2004,(4):28~30.
|
[11] | 张富刚,郝晋珉,李旭霖.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63~68.
|
[12] | 陈洪博.土地科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13] | 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15~21.
|
[14] | 马淑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世界地质,1997,16(4):87~91.
|
[15] | Bertalanffy L V.General system theory — foundation,development,applications (Reversion edition)[M].New York:George Beaziller,1987.
|
[16] | 徐学荣,吴祖建,张巨勇.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2):31~37.
|
[17] | 曹利军.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2):46~50.
|
[18] |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
|
[19] | 徐小黎,史培军,何春阳.北京和深圳城市化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21~228.
|
[20] | Surborg B,Advanced services,the new econom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Hanoi[J].Cities,2006,23(4):239-249.
|
[21] | 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
[22] | 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21(4):15~21.
|
[23] | 张巨东,张凤荣.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2004,(4):31~34.
|
[24] | 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
[25] |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1):134~139.
|
[26] | 廖晓昕.稳定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
[27] |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
[28] | 陈 忠,王涣尘,金 伟.可持续发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8,7(2):19~24.
|
[29] | 乔 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