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5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估测

, PP. 558-564

Keywords: 土地资源承载力,人口空间分布,首都圈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References

[1]  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  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 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48~ 254.
[3]  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研究:从分县到全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865~875.
[4]  赵桂慎,于法稳,尚杰.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  姬洪飞,张俊梅,许皞,等.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人口承载 力研究——以河北卢龙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369~373.
[6]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1,13(S1):83~88.
[7]  刘珂.北京市土地资源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度研究[J].资 源与产业,2012,12(S1):147~150.
[8]  封志明,杨玲,杨艳昭,等.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 间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1):11~18.
[9]  张丹,孙铁山,李国平.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5): 899~908.
[10]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J].地理 研究,2009,28(1):191~202.
[11]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 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9,64(8):956~966.
[12]  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 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5):550~556.
[13]  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 城乡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8,(2):57~65.
[14]  孟旭光,吕宾,安翠娟.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2):38~40.
[15]  张颖,王群,李边疆,等.应用碳氧平衡法测算生态用地需 求量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6):23~28.
[16]  王永安,龚映壁.计算城市绿化面积的碳氧平衡法[J].生态经 济,2002,22(3):62~63.
[17]  霍亚贞,杨作民,孟德汉.北京自然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8]  葛京凤.秦皇岛市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条件研究[J].地理学与国 土研究,1996,12(3):16~2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