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
, PP. 1060-1066
Keywords: 雾,气候特征,成因,暖干化,吉林省
Abstract: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雾日统计资料,对吉林省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雾日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0a来,吉林省年和四季雾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雾日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8~9月多,10月至次年5月少,西部和中部地区雾日数月季变化呈现双峰型,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呈现单峰型;雾大多数开始于夜间21时至次日早晨09时,结束于夜间22时至次日午后13时,持续时间多在6h以下。近50a来,除了春季雾日没有明显变化外,全省平均及各区域年和四季雾日均呈减少趋势;在2000年前后雾日数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雾日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雾日趋于减少有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气溶胶密度加大等原因,也有气候趋于暖干化的自然原因。
References
[1] |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3.
|
[2] |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地 理学报,2005,60(4):689~697.
|
[3] | 吴兑,吴小京,李菲,等.中国大陆1951-2005 年雾与轻雾的 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2):145~151.
|
[4] | 贺皓,吕红,徐虹.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 2004,23(3): 407~411.
|
[5] | 顾清源,徐会明,陈朝平,等.四川盆地大雾成因剖析[J].气象科 技,2006,34(2): 162~165.
|
[6] | 刘健,周建山,郭军,等.湖北恩施山区雾的气候特征与成 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0,29(4): 370~376.
|
[7] | 王慧清.吉林省气候[M].气象出版社,1997:116~118.
|
[8] | 周琳.东北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105~106.
|
[9] | 王美玉,孙鸿雁.2007 年吉林省大雾天气分析[J].吉林气象, 2008,(3):20~23.
|
[10] |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63~66.
|
[11] | Torrence C,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J]. Bull.Amer. Meteor. Soc., 1998, 79(1):61-78.
|
[12] | 林振山,邓自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 社, 1999:22~25.
|
[13] |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 社,1981:410~411.
|
[14] | 傅抱璞.山地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
[15] | 周自江,朱燕君,鞠晓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 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66~71.
|
[16] | 李子华.中国近40 年来雾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1,59(5): 616-624.
|
[17] |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地 理学报,2005,60(4):689-697.
|
[18] |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 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0~230.
|
[19] | 陈潇潇,郭品文,罗勇.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J].气 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106~110.
|
[20] | 贺皓,吕红,徐虹.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 2004,23(3): 407~411.
|
[21] | 陈添宇,郑国光,陈跃,等.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 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1): 152~163.
|
[22] | 陶寅,王胜,田红,等.安徽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 生的气象条件[J].地理科学,2012,32(3):374~379.
|
[23] | 顾清源,徐会明,陈朝平,等.四川盆地大雾成因剖析[J].气象科 技,2006,34(2): 162~165.
|
[24] | 石春娥,杨军,邱明燕,等.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 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3):327~336.
|
[25] | 史军,崔林丽,贺千山,等.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 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5): 533~542.
|
[26] | 王斌,姜琦刚,孟翔冲,等.东北三省城市扩展及植被覆盖状 况[J].世界地质,2012,31(1):218~223.
|
[27] | 王宗明,张柏,张树清.吉林省近20 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 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61~65.
|
[28] | 王斌.东北三省城市扩展及热岛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 学,2012.
|
[29] | 周淑贞,郑景春.上海城市对雾的影响[J].气象学报,1987,45(3): 366~369.
|
[30] | 周月华,王海军,吴义城.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的变化特征[J]. 气象科技,2005,33(6):509~512.
|
[31] | 张利民,石春娥,杨军,等.雾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2.
|
[32] | 罗喜平,杨静,周成霞.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J].北京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 765~771.
|
[33] | 于润玲,穆海振.上海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对雾影响的 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9,(1):27~37.
|
[34] | 于秀晶,李栋梁,胡靖彪.吉林近50 a 来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及其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 2004,26(6):779~783.
|
[35] | 刘明春.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及评价[J].生态学杂志, 2006,25(8):880~884.
|
[36] | 石春娥,杨军,邱明燕,等.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 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3):327~33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