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2012 

中国宪政模式?

Keywords: “国家一政党”体制,“单一政党宪政国”,党和国家的分权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国家一政党”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巴克尔对中国“国家一政党”宪政体制的研究。“国家一政党”宪政体制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宪政模式也在这种传统之下。但是,这种“国家一政党”宪政体制在1982年以来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开始迈向“单一政党宪政体制”,即在党和国家分权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的要素,确立了宪法最高地位,从而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党作为社会价值规范的提供者,为宪法和法治提供了规范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宪法和法治约束了党的行为方式,使其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巴克尔提出了完善“单一政党宪政体制”的有关构想。

References

[1]  Larry Cata Backer, “From Constitution to Constitutionalism: A Global Framework for Legitimate Public Power Systems”,113 Penn State Law Review,101(2009).
[2]  Louis Henkin,“A New Birth of Constitutionalism: Genetic Influences and Genetic Defects”,14Cardozo L. Rev. 533 (1993).(美)亨金:《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郑戈译,二联书店1996年版。
[3]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p.112。
[4]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将苏联政体归结为极权主义政体。在这个概念的影响下,“极权主义”这个概念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中国的研究中。对中国古典专制主义的批评构成了启蒙思想家确立西方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以来,魏夫特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强化了西方对中国政体传统的认知,由此中国古典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与现代的极权主义传统构成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对中国的文化想象。
[5]  “历史的终结”概念来源于黑格尔,主张人类在迈向普遍历史的进程中,不同文明、不同价值在精神层面展开搏斗,历史的终结就意味着“绝对知识”和普遍价值的实现。这样的观念被后来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西方思想家所接受。比如科耶夫认为“历史的终结”就在于普遍的同质化国家的实现;而福山针对冷战的胜利,认为自由民主乃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因此冷战的胜利意味着历史已经终结,人类不可能在精神层面探索新的价值。关于“历史的终结”相关问题的讨论,参见刘小枫:“历史的终结:在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演讲”(http://wenku. baidu. com/view/84f048244b35eefdc8d33326. html)。
[6]  在市民社会与民主化研究领域,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学者当数John Keane。他早在东欧事变之前就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市民社会与民主化的著作,他在该领域的著作可参见: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 On the Predicaments of European Socialism,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and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Power,Verso, 1988;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Verso,1988;Civil Society:Old Images,New Visions,Polity Press,1998;Global Civil Society?Cambridge Urn-versity Press, 2003.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被引入中国之后,成为199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主导性的理论范式。而无论是引入该范式,还是反思该范式,最有影响的莫过邓正来教授,参见其相关著作:《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的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外国经典文献、海外汉学和中国学者运用该理论范式的代表性研究,参见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历史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  比如斯特劳斯派不仅影响了美国保守派的政治取向,更重要是复兴了古典世界的视野,从而使古典政治哲学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强劲的挑战。参见甘阳:《政治哲人斯特劳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版。而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重新激活了政治领域关于敌人和朋友的讨论,从而导致施米特学说以及政治神学在美国的复兴。用施米特的学说来解读美国宪法,参见Paul Kahn, Political Theology :Four New Chapterson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最具有学院派气质的剑桥学派,其独特的语境解读方法,解构了某些自由主义的神话,以至于曾经作为极权主义理论起源的霍布斯成为共和主义的盟友,而自由主义的鼻祖洛克反而变成了伪装的激进革命分子。参见(英)斯金纳:《霍布斯与共和主义的自由》,管可秾译,上海三联2011年版;(英)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9]  有关外国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参见王新颖(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0]  关于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国家一政党”体制的讨论,参见吕增奎(编):《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1]  Kjeld Erik Brodsgaard(Editor),Zheng Yongnian(Editor),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How China is Governed,Ea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4.
[12]  参见福山和张伟为关于“中国模式”的对话(http://www. 21ccom. net/articles/zgyj/hwkzg/2011/0809/42809. html)。
[13]  Francis Fukuyama,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14]  Larry Cata Backer, “The Party as Polity,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State: A Theory of State-Party Constitutionalism”, 102 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in parative Law[Vol.16:1]101-168.
[15]  关于巴克尔的介绍,http://www. personal. psu. edu/lcbl1/about_me. htm。
[16]  Larry Card Backer, “God(s) Over Co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and Religious Transnational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27 Mississippi College Law Review, 11 (2008) ; Larry Catd Backer,见前注[1]。
[17]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18。
[18]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20-122。
[19]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 , p. 124。
[20]  Stanley Lubman, “Bird in a Cage: Chinese Law Reform八fter Twenty Years”,20 NW. J. INT’LL&BUS. 383 (2000).
[21]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 , p. 126。
[22]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26。
[23]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 , p. 127 。
[24]  参见韦伯关于政治权力运作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即政治权力如何从传统的政治家类型发展到现代的政党制度,韦伯:“以政治为业”,载《学术与政治》(韦伯作品集I),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  王绍光(主编):《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索》,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页314。
[26]  同上注,页315。
[27]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46。
[28]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44-5。
[29]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28。
[30]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 130。
[31]  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德)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32]  Larry Cata Backer, “The Rule Of La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deological Cam-paigns:SangeDaibiao (The ‘Three Represents''),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Modern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16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s (2006), p. 130.该文初稿是提交给一个会议的论文,后被翻译为中文。本文援引的内容来自正式发表的英文论文。参见巴克尔:“中国的宪政、‘三个代表’和法治”,载吕增奎(主编),见前注[10]。
[33]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 p.131-132。
[34]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美)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5]  霍尔比格:“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重构:决定因素、进展和局限”,载吕增奎(编),见前注[10]。
[36]  邓小平在讲话中特别指出:“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339。关于“八二宪法”作为“分权宪法”及其引发的弊端,参见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37]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的轴心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  见前注[36],页329。
[39]  关于“党的间接柔性治理”策略在法治领域的体现,参见强世功:《惩罚与法治》,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0]  见前注[36],页326。
[41]  关于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将党章作为宪法文本来看待,参见强世功,见前注[36]。
[42]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30-131。
[43]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14],p.131。
[44]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
[45]  巴克尔不熟悉中文文献,他引述了诸多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法专家的文献,相关文献参见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
[46]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 , p.103 。
[47]  Donald Clark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hinese Law: Beyond the ‘Rule of Law''Paradigm”,2Waseda Proceedings of Comp. L. 49,49-62(1999).
[48]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p.125-126。
[49]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p.130。
[50]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p.130。
[5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52]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p.140。
[53]  Larry Cata Backer,见前注[32], p.165。
[54]  Larry Cata Backer, A Constitutional Court for China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ci en 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stitutional Role of the CCP (November 28,2008),p. 3(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 com/abstract=1308598 or http://dx. doi. org/10. 2139/ssrn. 1308598)
[55]  Larry Cata Backer,同上注,p.15。
[56]  Larry Cata Backer,同上注,p.16-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