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页124。
|
[2] | 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10版,台北2008年版,页237。
|
[3] | 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200。
|
[4] | 李光灿等:《论共同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页32。
|
[5] | 参见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84-86。
|
[6] | 参见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218。
|
[7] | 关于不作为共犯的专章论述,还可参见陈洪兵:《共犯论思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页215以下。
|
[8] | 参见(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王树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页1。
|
[9] | 参见谢绍华:《先行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4-5。
|
[10] |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页729。
|
[11] | (德)许乃曼:“德国不作为犯学理的现状”,陈志辉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397。
|
[12] | 参见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5年版,页617以下。
|
[13] | 何庆仁:《义务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38-39。
|
[14] | 同上注,页102。
|
[15] | 高铭暄主编,见前注[6],页131。
|
[16] | 熊选国,见前注[10],页132以下。
|
[17] | 参见陈忠槐:“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法学研究》1988年第1期。
|
[18] | 高铭暄主编,见前注[9],页99。
|
[19] | 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419。
|
[20] | 参见陈兴良:《教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252-253。
|
[21] | 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55-156。
|
[22] | 熊选国,见前注[10],页162。
|
[23] | 同上注,页164。
|
[24] | 黎宏,见前注[30],页150。
|
[25] | 日高义博,见前注[17],页112。
|
[26] | 同上注,页110。
|
[27] | (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60-61。
|
[28] | 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见前注[19],页746。
|
[29] | 黎宏,见前注[30],页127。
|
[30] | 参见许玉秀:“论西德刑法上保证人地位之实质化运动”,载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页247以下。
|
[31] | 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见前注[19],页746-758。
|
[32] | 黎宏,见前注[30],页131以下。
|
[33] | 参见栾莉:《刑法作为义务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32以下。
|
[34] | 参见黎宏,见前注[30],页166-171。
|
[35] | 许成磊:《不纯正不作为犯理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页334-335
|
[36] | 陈荣飞:《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页209-210。
|
[37] |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93 -94。
|
[38] | 参见高铭暄主编,见前注[9],页99。
|
[39] |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142。
|
[40] | 谢绍华,见前注[18],页77。
|
[41] | 许成磊,见前注[44],页346-347。
|
[42] | 同上注,页347。
|
[43] | 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页47。
|
[44] | 许成磊,见前注[44],页348。
|
[45] | 许成磊,见前注[44],页348。
|
[46] | 冯军,见前注[58],页48。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有学者认为交通肇事后弃置逃逸属于作为形式的杀人罪,指出:《解释》第6条的规定,属于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或伤害罪),而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对之定罪不能套用不作为犯罪的要件,也即无需考虑行为人是否负有作为义务参见李金明:《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180-181。
|
[47] | 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270。
|
[48] | 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页696。
|
[49] | 张明凯:《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678。
|
[50] | 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页639。
|
[51] | 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第3版,页53。
|
[52] | 郗朝俊:《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页135-136。
|
[53] | 陈瑾昆:《刑法总则讲义》,吴允锋勘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页80。
|
[54] | (苏)苏联司法部全苏法学研究所主编:《苏联刑法总论》,下册,彭仲文译,大东书局1950年版,页332。
|
[55] | 参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刑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页87-88。
|
[56] |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页121。
|
[57] | 陈忠槐:“论我国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载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全国刑法论文荟萃(1981届-1988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153。
|
[58] |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页396。
|
[59] | 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99。
|
[60] | 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版,页156以下。
|
[61] | 栾莉,见前注[42],页178-179。
|
[62] | 谢绍华,见前注[18],页11。
|
[63] | 刘士心:《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页143-144。
|
[64] | 同上注,页148。
|
[65] | 谢绍华,见前注[18],页62。
|
[66] | 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页761。
|
[67] | 同上注,页761,注释[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