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2013 

法律人从政

Keywords: 律师,法律人,从政,政治改革,法律教育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前存在一种流行的看法律师天然就是政治家,因此律师参与政治是一种天职本文把这种看法视为一种未经严肃学术考证的“大胆假设”,并试图在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对此进行“小心求证”在理论层面,本文认为法律人从政合理性随着如下三个政治目标的层次上升而趋式微低层次的谋取政治权力、中间层次的维护政局稳定和高层次的建设公民福祉同时,利用1980-2010年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3个国家的领导人背景数据,本文在经验上初步证实在民王国家中,法律人的确因其谋取政治权力的技术优势而易于成为国家领导人,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更能维护政局稳定;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当政法律人在建设公民福祉上—推动经济发展和腐败治理—做得更好或者更坏。对于转型中国来说,此类经验研究有助于针对律师/法律人从政讨论的理性回归。

References

[1]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一些针对美国法律人从政者的实证研究。参见David R. Derge,“The Lawyer as Decision-Maker in the American State Legislature,” 21 The Journal of Politc,408-433(1959);John P. Plumlee, “Lawyers as Bureaucrats: The Impact of Legal Training in the Higher Civil Serv ice,”41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20-228(1981).
[2]  例如,就日本法律教育、家庭出身和精英培养机制的研究,参见Setsuo Miyazawa, “Legal Educa 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Elite in Japan,” 1 Asian-Pa ci fcLaw&Policy Journal, 1-71(2000).
[3]  孙笑侠等,见前注[3],页326。
[4]  Bok,见前注[28],页573.
[5]  Bill Clinton, My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ff, 2004.
[6]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
[7]  相关讨论可参见托克维尔,见前注[1],页302- 311;韦伯,见前注[13],页72-76;余英时,同上注。
[8]  关于中国法律教育的相关讨论,参见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  William H. Rehnquist,“The Lawye一Statesman in American History,” 9 Harvard Journal of Law&PublcPolicy, 556 (1986).
[10]  参见程燎原等,见前注[7],第九章。
[11]  Ethan Michelson, “Lawyers, Political Embeddedness, and Institutional Continuity in China''s Tran sition from Socialism,” 113 Amer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01 (2007).
[12]  参见李学尧等,见前注[15]。
[13]  Michael Cohen, “Lawyers and Political Careers,” 3 Law&Society Review, 563-574(1969);Hain&Piereson,见前注[5]。
[14]  参见季卫东,见前注[23] 。
[15]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页304。
[16]  Lucien Karpik, “Lawyers and Politics in France,1814-1950: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the Public”, 13 Law&Social Inquiry, 707-736(1988).
[17]  相关的评论、报道与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可参见江平:“新世纪中国律师的使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贺卫方:“律师的政治参与”,《中国律师》2001年第3期;李学尧:“法律职业主义”,《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孙笑侠等:《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313-355。另外,也参见李小宁:“中国律师:不容忽视的政治资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童大焕:“从律师参政、专职常委看待代表的专业化与专职化”,《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7期;郑春乃:“论律师参政议政”,《中国司法》2006年第10期;袁峰:“论我国律师政治参与的价值及优势”,《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月(上);钟敏:“试论中国律师应当从政”,《法制与社会》2010年4月(中)。
[18]  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关于法律人在推动“韦伯式进路”中可能扮演的作用,参见孙笑侠等,见前注[3],页36-70;强世功:“革命与法治:中国道路的理解”,《文化纵横》2011年6月。
[19]  大体说来,欧美对律师政治角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关注律师进入“体制内”,成为政治人物的研究。这方面的作品较多、较早,可参见Donald Matthews, U.S. Senators and Their World,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Press, 1960; Paul L. Hain & James E. Piereson, “Lawyers and Politics Revisited: Struc tural Advantages of Lawyer-Politicians,” 19 Amer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ence,41-51 (1975);(美)安索尼·T.克罗曼:《迷失的律师—法律职业理想的衰落》,田凤常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另一类研究关注律师在“体制外”的政治活动—尤其是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的维权活动,可参见Terence Halliday &Lucien Karpik eds. , Lawyers and the Rise of Western Political Liberalism: Legal Professions and the Const tution of Modern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  作为资深法律人,我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经就他与其父亲的分歧评论道:“父亲常常认为我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我则认为近代中国积弱不振,跟法治不彰关系重大,故‘非过正不足以矫枉’。”参见陈长文、罗智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页1(马英九序言部分)。
[21]  但程燎原和江山对美、英、法和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教育与职业背景的实证研究算是个例外。参见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九章。
[22]  袁峰,见前注[3],页242。
[23]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参见孙笑侠等,见前注[3],页329。
[24]  比如,在这个领域中经常被引用的一本书是耶鲁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罗曼教授的书(Anthony T.Kronman, The Lost Lawyer:Failing Ideas in the Legal Profession ,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1993)。很显然,克罗曼所谓的“lawyer”不仅仅指职业律师,还包括法官等在内的“法律人”。但是,现有两种中文译本都把这本书翻译成“迷失的律师”。中文版见(美)安索尼·T.克罗曼:《迷失的律师—法律职业理想的衰落》,周战超、石新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克罗曼,见前注[5]。
[25]  参见程金华:“中国行政纠纷解决的制度选择—公民需求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程金华、吴晓刚:“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程金华、李学尧:“法律变迁的结构性制约—国家、市场和社会互动中的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26]  比如,参见江平,见前注[3],页20。
[27]  参见托克维尔,见前注[1],页310;(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页75-75。
[28]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页299。
[29]  参见李学尧、冯健鹏:“在法科生与民进党之间—对民进党高层的法社会学考察”,《法学》2005年第5期。
[30]  参见韦伯,见前注[13],页75-76。美国学者马修斯相应地提出了“可支配”假设(dispensability hypothesis) ,即律师拥有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光去从事政治活动。参见Donald R. Matthew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Decision-Maker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pp.31-32.
[31]  参见Hain & Piereson,见前注[5]。
[32]  Joseph A. Schlesinger, “Lawyers and American Politics: A Clarified View,” 1957 Midwest Jour 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6-39 (1957);Matthews,见前注[5]。
[3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254。
[34]  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35]  [21参见克罗曼,见前注,第三章。
[36]  同上注,第二、三章。
[37]  参见季卫东:“‘程序共和国’宣言”,《中国改革》2010年第11期。
[38]  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  比如,季卫东教授认为职业法律家群体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坚决维护人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奉行公众服务的宗旨,其活动有别于追逐私利的营业。”季卫东,见前注[20],页65。另外参见张志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认识”,《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0]  参见(美)戴维·鲁本:《律师与正义—一个伦理学研究》,戴锐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  同上注,页12。
[42]  Derek C. Bok, “A Flawed System of Law Practice and Training,” 33Journat of Legal Educaton,574(1983).
[43]  Kevin M. Murphy, Andrei Shleifer,&Robert w.Vishny,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1991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503-530 (1991).但也有反证,比如参见Charles R. Epp, “Do Lawyers Impair Economic Growth?” 17 Law&Social Inquiry, 585-623(1992).
[44]  Elena Kagan, “Presidential Administration”, 114 Harvard Law Review, 2245-2385 (2001).
[45]  在本文中,“律师”仅指经过政府认证的注册律师,而不包括“赤脚律师”(相关讨论参见刘思达:《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关于“法律人”和“法律职业”的定义,可参见孙笑侠等,见前注[3],页38-39。
[46]  在本文中,“一任”指的是领导人从上任之日持续担任领导职务直到离开岗位的状态,而无论期间是否经历过重新选举或者任命。“二进宫”和“三进宫”指的是政府领导人担任一任领导职务之后,因种种原因,下野间隔若干时间后再次上岗的情形。
[47]  在1980年1月1日,包括瑞士在内,OECD共有24个成员国。在所有33个样本国家中,有9个是在1990年以后加人的。
[48]  在OECD国家中,法国的政体属于独特的“半总统制”。考虑到近年来法国总统权力的扩张以及统计的需要,我把法国归类为“总统制”国家。
[4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 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3.
[50]  Edward L. Glaeser c Andrei Shleife,“Legal Origins,” 107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93-1229(2002).
[51]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 Andrei Shleife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egal Origins,” 46 Journal of EconomcLiterature,285-332(2008).
[52]  参见OECD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http://stats.oecd.org/Index. aspx? QueryId=29873)。
[53]  Susan Rose-Ackerman, Co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4]  参见http://www. transparency. org/policy_ research/surveys_indices/cpi/previous _ cpi/2000/faq _cpi2000。
[55]  参见江平,见前注[3];贺卫方,见前注[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