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REDUNDANCY AND SIZE INEQUALITY IN SPRING WHEAT POPULATIONS MULCHED WITH CLEAR PLASTIC FILM
|
Abstract:
增加有效分蘖数被认为是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小麦种群在生长进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存在“生长冗余”。研究了覆膜栽培对两个春小玫种群中无效分蘖比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从植物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和生活史策略的种群生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与露地对照相比,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38.5%);产量的提高源于地上部分生物量(+44.7%)的显著增加。但是,覆膜种群的繁殖分配(穗重/地上部分生物量,-5.2%)和收获指数(-4.5%)显著降低;在几个主要生育期里(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覆膜种群中无效分蘖数及无效分蘖生物量比率均显著大于露地对照。说明覆膜种植加剧了春小麦种群的生长冗余。地膜覆盖与其对照的Gini系数动态有显著差异;其中在拔节期与开花期覆膜处理高于对照;在成熟期覆膜处理低于对照;并且,种群的繁殖分配和收获指数都与种群的平均Gini系数(4个生育期的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我们认为覆膜种群中生长冗余的显著增加(繁殖分配的下降及无效分蘖生物量的增加),是由于覆膜处理促进分蘖的过度发生和生长、造成群体密度过高、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增加从而使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结果。由此表明,伴随着产量的显著提高,覆膜种植也加剧了春小麦种群的生长冗余。换句话说,覆膜种植并非总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