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毒理学报 2006
Detection of Toxicity Equivalent Factors for Five PAHs and Studies on Its Usage in the Sediment of Meiliang Bay, Taihu Lake
|
Abstract:
作用位点和作用机理相同的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加合作用,但是各个污染物对总体毒性的贡献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等毒性当量方法进行归一化.本研究选取了5种具有较强芳烃受体效应的多环芳烃(PAHs),通过大鼠肝癌细胞株H4ⅡE体外EROD酶诱导试验,得到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并计算了单个PAH的毒性当量因子 (EROD-TEF).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AH对EROD响应的EC50有较大区别,毒性相对强弱按照苯并k]荧蒽>茚并 1,2,3-cd]芘>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苊的顺序递减,对应的EROD-TEF值分别为1.1×10-4、3.0×10-5、3.9×10-6、 2.8×10-6和1.5×10-6.利用所得到的EROD-TEF值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测定的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计算得到5种PAHs的2,3,7,8-TCDD毒性当量TEQPAH,并与体外EROD酶诱导生物测试方法测得的表层沉积物毒性当量EROD-TEQ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65, p<0.05),证明实验测得的EROD-TEF值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所研究的沉积物样品中5种PAHs对总芳烃受体效应的贡献均大于50%,表明PAHs是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芳烃受体效应活性物质,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应得到进一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