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应用组学技术分析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致病性 %A 周作勇 %A 李晓霞 %A 陈义旺 %J - %D 2018 %R 10.13343/j.cnki.wsxb.20170423 %X 胞内寄生病原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Cp)不仅对全球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可感染人而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Cp致病性的研究。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72株Cp全基因组序列,初步明确了羊型Cp与马型Cp的结构、进化关系及致病性差异的可能原因;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磷脂酶D(PLD)、丝氨酸蛋白酶(CP40)及神经氨酸酶H(NanH)等与Cp生理学、毒性和免疫相关及其他未知功能的蛋白;利用转录组学发现Cp在高渗透压、热休克或酸性条件等恶劣环境中以粘附、应激和氧化还原反应基因表达差异最为典型。本文在介绍Cp基因组测序情况基础上结合作者获得的Cp宣汉株(XH02)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和SNP进化分析,同时对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在Cp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 %K 伪结核棒状杆菌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转录组学 致病性 应用 %U 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8080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