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多环芳烃(PAHs)污染对滨海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影响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D 2018 %R 10.19675/j.cnki.1006-687x.2018.03021 %X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威胁,为探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对滨海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根际、根内微生物的影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AHs的潜力,设置含有不同浓度菲和芘的沉积物处理,通过盆栽实验对互花米草幼苗进行暴露. 结果显示,培养70 d后,菲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13%-36%和11%-30%;菲处理的互花米草根际沉积物中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 < 0.05),非根际沉积物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降低10%. 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显示,菲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沉积物微生物量(P < 0.05),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下降了24%;而芘处理对脱氢酶、多酚氧化酶以及总微生物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100 mg/kg菲处理使得根际与根内革兰氏阴性菌PAHs-环羟基双加氧酶基因(PAH-RHDα-GN)丰度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0倍和3倍;而100 mg/kg芘处理使得根际与非根际沉积物中PAH-RHDα-GP丰度显著升高(P < 0.05). 上述结果表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PAHs污染存在明显的响应,其根内细菌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5 表4 参37 %K 多环芳烃 %K 互花米草 %K 根内细菌 %K PAHs-环羟基双加氧酶 %K 荧光定量PCR %U http://www.cibj.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8.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