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一种新型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体外撑开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 %A 何辉 %A 冯明星 %A 吴陈 %A 周昌俊 %A 肖杰 %A 龙浩 %J - %D 2017 %R doi:10.7507/1002-1892.201608117 %X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体外撑开器(简称“新型撑开器”),评价其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疗效。 方法 根据胸腰椎骨折机制和复位力学特点,自行设计新型撑开器,并结合 U 形长尾空心椎弓根钉棒系统,于 2014 年 1 月—2016 年 1 月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 36 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A 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 39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B 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骨折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和伤椎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 24 h 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 X 射线暴露次数、离床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角及矫正度。 结果 A 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 24 h 伤口 VAS 评分、离床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 B 组,B 组患者 X 射线暴露次数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5 个月,平均 11.2 个月。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术后感染、内植物断裂、折弯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A 组 1 例术中出现 2 枚椎弓根螺钉轻度拔钉。两组术后 3 d 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 3 d 两组间上述指标及伤椎后凸角矫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比较,应用新型撑开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撑开复位效果满意 %K 胸腰椎骨折 %K 微创性 %K 骨折复位 %K 内固定 %K 新型撑开器 %U http://www.rrsurg.com:80/article/10.7507/1002-1892.2016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