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电纺丝壳聚糖/聚乳酸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A 侯春林 %A 林浩东 %A 窦源东 %J - %D 2015 %R doi:10.7507/1002-1892.20150130 %X 目的研究利用电纺丝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 acid,ch/PLA)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电纺丝方法制备ch/PLA神经导管,通过扫描电镜、生物力学测定、表面润湿性测定和体外生物相容性检测,并与纯PLA比较,测试ch/PLA神经导管的性能。选取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利用ch/PLA神经导管(A组)、自体神经(B组)移植修复,并与切除旷置(C组)进行对照。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恢复率、肌细胞横截面积检测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对大鼠神经再生进行评价。 结果随着chitosan的加入,神经导管的均一性、物理性能、亲水性及体外生物相容性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4周A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缺损。术后A、B组SFI不断改善,两组恢复速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A、B组可引出神经肌电图表现,且神经传导速度与动作电位波幅均不断恢复(P<0.05)。术后12周,A、B组肌肉湿重恢复率与肌细胞截面积优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纤维丝蛋白160亚单位、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轴突与髓鞘恢复情况相似。术后12周A、B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相似(P>0.05),而A组再生神经髓鞘厚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纺丝ch/PLA神经导管具有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 %K 周围神经缺损 %K 神经修复 %K 神经导管 %K 电纺丝 %K 壳聚糖 %K 聚乳酸 %K 大鼠 %U http://www.rrsurg.com:80/article/10.7507/1002-1892.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