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体外冲击波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60例 %A 李成宏 %A 沈 泽 %J - %D 2012 %X 摘要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被广泛用于治疗骨关节和软组织疾病。笔者2009-01至2011-03在我院疼痛门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23例,女37例,23~55岁,平均(35.4±6.3)岁,病程2个月~8年。硬膜外穿刺间隙从T8~9到L3~4,其中35例诉麻醉操作时间在30 min以上,4例在同一间隙接受过2次硬膜外麻醉。疼痛以穿刺间隙为中心,直径5~9 cm,持续性酸痛、隐痛为主,劳累后加重。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例行相关检查,排除类风湿、结核、外伤、椎间盘源性腰痛、肿瘤,剔除孕妇、骨质疏松、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脏病等不适宜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患者。1.2 方法 治疗组选用HK.ESWO-AJ型体外冲击波机(深圳慧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治疗部位以腰背部压痛点为中心,半径5 cm为范围。将冲击波能量聚集到压痛点上,冲击波频率为60次/min,能量密度0.18~0.25 Mj/mm2,工作电压为6~10 kV,让患者感到轻微疼痛为最佳剂量,每次治疗冲击800次,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使用BYL-05C型红外偏正光(超激光)治疗仪(北京钰龙惟康科贸有限公司)治疗,治疗部位以腰背部压痛点为中心,采用C型治疗头,输出功率2800 mW,光斑直径10 cm,每次照射15 min,每周1次,共4次。1.3 评定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背痛。评定标准:0分为治愈,治疗后完全无痛;1~3分为缓解,治疗后缓解明显但仍感疼痛;大于3分为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有所缓解但不明显。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K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疼痛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表1 麻醉后腰背痛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组别[]例数[]治疗前(分)[]治疗后(例)0分[]1~3分[]>3分治疗组[]30[]6.3±2.1[]18①[]10[]2①对照组[]30[]6.1±2.4[]2[]15[]13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①P<0.012 讨 论腰背痛是硬膜外麻醉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2%~31%[1],其可能的原因是穿刺时局部损伤导致韧带、骨膜等软组织无菌性炎性反应,多次穿刺时反复损伤[2],麻醉后脊柱失去肌肉支撑作用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卧位等。此外,患者疼痛程度与个体差异有关,还与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因素有关。体外冲击波主要是利用冲击波的直接机械冲击效应,以及由空化作用间接产生的机械效应来治疗疾病[3]。当冲击波进入人体后,由于所接触的介质不同,如脂肪、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以及骨骼组织等,在不同组织的界面处可产生不同机械应力效应,表现为对细胞产生不同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拉应力可引起组织间的松解,促进微循环;压应力可以使细胞弹性变形,增加细胞摄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此外,当冲击波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时,由于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微小气泡,气泡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急速膨胀,产生空化效应,有利于疏通闭塞的微血管,使受冲击部位微循环加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治疗作用[5]。高强度的冲击波可以在较小范围内对神经末梢产生超强刺激,特别是对痛觉神经感受器的高强度刺激, %K 体外冲击波 %K 硬膜外麻醉 %K 腰背痛 %U http://journal08.magtechjournal.com/Jwk_wjyx/CN/abstract/abstract136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