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38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A 李柱一 %A 王 宇 %A 高凯军 %J - %D 2012 %X 摘要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0%~15%患者伴有胸腺瘤。胸腺瘤的类型、临床分期与MG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一定关系。笔者将38例伴胸腺瘤MG的病理改变、临床分型、分期和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的关系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01至2011-03门诊及住院收治,根据中国神经免疫学会诊断标准[1]确诊MG,且行胸腺切除术的患者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47.2±19.92)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以了解术前胸腺情况。1.2 方法 胸腺组织采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电镜观察,38例胸腺瘤均完全切除。1.2.1 临床病理分型 1999年,WHO通过了Muller-Hermelink等[2]提出的分类法,制定了根据上皮细胞形态及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类的方法,将胸腺瘤分为A、AB、B1-3和C型,A型肿瘤由梭形肿瘤上皮细胞构成,不含非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肿瘤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混合表现,与A型相似,但含肿瘤淋巴细胞。根据上皮细胞成分比例的增加和不典型肿瘤细胞的出现,又将B型肿瘤分成B1型、B2型、B3型3种亚型。所有的胸腺癌均为C型。1.2.2 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病理分期采用Masaoka分期法[3]。将胸腺瘤分为四期:Ⅰ期:肿瘤包膜完整,显微镜下未见包膜受侵;IIA期:术中肉眼见肿瘤侵及周围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IIB期:显微镜下肿瘤侵及包膜;Ⅲ期:肿瘤侵及周围器官(如心包、大血管、肺等);IVA期:有胸膜或心包种植转移;IVB期:有淋巴或血运远处转移,其中Ⅰ期为非浸润性胸腺瘤,IIA~IV期为浸润型胸腺瘤。1.2.3 临床分型 采用Monden改良的Osserman’s 法分型[4] :1型:眼肌型;2型:全身型;2A型:轻度全身型;2B型:中度全身型;3型:重度激进型;4型:迟发重度型;5型:肌萎缩型。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1.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结果1.4.1 胸腺瘤WHO病理分型与Masaoka分期的关系 见表1。同时笔者对研究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新的WHO病理分型与Masaoka分期之间存在关联性(P<0.05)1.4.2 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与重症肌无力Osserman临床分型的关系 见表2。根据统计学原理,笔者对原始表数据进行归类,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这几种病理分期与MG临床分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胸腺瘤病理分型与Masaoka分期之间的关系病理分型[]例数[]Masaoka分期(例)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肌无力危象A[]0[]0[]0[]0[]0[]0AB[]13[]1[]9[]3[]0[]1B1[]12[]1[]7[]4[]0[]0B2[]9[]1[]5[]3[]0[]1B3[]2[]0[]0[]1[]1[]1C[]2[]1[]0[]1[]0[]0合计[]38[]4[]21[]12[]1[]3注: χ2=25.00,P<0.05表2 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与重症肌无力Osserman临床分型的关系Masaoka分期[]例数[]Osserman临床分型1[]2A[]2B[]3[]4[]5[]肌无力危象Ⅰ期[]4[]1[]1[]1[]0[]1[]0[]1Ⅱ期[]21[]2[]9[]9[]1[]0[]0[]1Ⅲ期[]12[]2[]4[]6[]0[]0[]0[]1Ⅳ期[]1[]1[]0[]0[]0[]0[]0[]0合计[]38[]6[]14[]16[]1[]1[]0[]3注:χ2=17.86,P<0.051.4.3 术后疗效及转归 38例随访2~24个月,根据Monden[4]标准,结果为术后症状缓解(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不吃药,不影响生活及工作)2例(5.26%);药物缓解(经用药后症状缓解或轻微症状,不影响生活及工作)27例(71.05%);部分缓解(虽经用药但症状缓解不显著)7例(18.42%);无变化(症状同前)1例(2.63%);死亡1例(2.63%)。术后6个月内8例症状有明显加重,但均经抗胆碱酯酶药、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肌无力症状好转。MG伴胸腺瘤的病理 %K 重症肌无力 %K 胸腺瘤 %K 病理学 %U http://journal08.magtechjournal.com/Jwk_wjyx/CN/abstract/abstract136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