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从秦皇岛“4.12”火灾看处置突发事件中药品保障模式的完善 %A 张延华 %A 朱永红 %A 王力军 %J - %D 2012 %X 摘要 突发事件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和政治影响力[1],以其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严重性考验着武警部队医院卫勤处突的应急保障能力,而药品保障是卫勤保障的基础和重点。2011年“4.12”秦皇岛特大山火发生后,我院奉命赶赴火场展开医学救援,圆满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笔者就这次山火救援中药品保障的特点、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保障模式提供依据。1 药材保障的特点1.1 紧急、突发性 从火灾发生到救援分队出发不足24 h,要求必须迅速、有序、合理地配置药材。但是由于火灾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医院原有的保障药品基数不适用于火灾需要,因此,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针对灾情特点紧急筹备大量烧、烫伤药品。1.2 阶段性 火灾初期药品保障重点是对烧伤患者的救治,火灾发生1周后由于现场条件艰苦、气温低,感冒、腹泻患者增加,导致抗生素、感冒发热药物、腹泻药物等品种的需求大量增加。1.3 不确定性 火灾的严重程度、进展程度、伤病的救治情况无法预测,随着火势的蔓延后续部队陆续跟上,保障人数增加,加之异地执行处突任务,保障渠道不畅通,为后续药品保障造成一定困难。2 药材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处突药品保障预案 传统的药品保障储备模式针对性不强,不同类型的灾害性事件可能产生的伤病谱和严重程度相差甚远[2],对药品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传统的基数和常用量保障方式不可能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如此次火灾药品的实际需求与原有药品基数的保障能力就存在很大差距。 2.2 药品保障过程中的供需失衡 由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严重程度无法预测,同时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具有阶段性[3],不同救治阶段的药材需求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药品保障过程中的供需失衡。火灾发生时,前期主要针对烧伤患者的救治,中后期烧伤发病率下降而感冒、腹泻患者增加,药品保障的重点由急救药品向常见病治疗用药转变。2.3 某些传统救治药品不适合战时保障 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如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由于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虽然疗效确切,但战时不宜选用;个别药品,如复方利血平片由于目前临床使用较少,医师对此类药品不熟悉;瓶装的葡萄糖、甘露醇注射液等由于包装易破损,携带不便;黄连素、甘草片等由于单包装数量过大,不便于救治时分发,且易造成药品污染;传统用于皮肤消毒的药材如碘酒、乙醇由于使用不便,已被新型皮肤消毒剂取代,因此都不宜被选为处突药品保障品种。3 改进措施3.1 战备处突药品应急预案的建立与实施 应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药品应急预案,详细规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药品应急保障系统,统计药品储备信息,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地理位置、发生季节、保障人数和药品后续供应的难易程度决定携带药品的模块及数量,生成处突医疗队携带的药品清单,启动应急药品采购流程,依据清单筹备药品。3.2 药品保障模块的制定与药品的选择3.2.1 划分不同保障模块 针对不同的处突任务,以不同的救治功能作为模块划分依据,将药品划分为不同保障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完成不同的处突任务,从而提高药品保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如火灾救援中应迅速移出伤员,保证呼吸畅通,保护创面、镇静止痛和抗休克,因此,火灾救援药品模块应包括调节水、电解质药品和解痉平喘类药、镇静药、抗休克药、镇痛药 %K 突发事件 %K 药品保障 %K 模块化 %K 应急预案 %U http://journal08.magtechjournal.com/Jwk_wjyx/CN/abstract/abstract136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