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A 刘洋 %A 吴卉乔 %A 曹鹏 %A 杨晨 %A 沈晓龙 %A 王新伟 %A 田野 %A 胡之浩 %A 袁文 %A 陈华江 %J 中华外科杂志 %D 2017 %R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7.03.002 %X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5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29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32.6岁;12例为医源性后凸畸形,其中11例曾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1例颈椎前路术后支撑塌陷;8例为特发性后凸畸形;5例为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畸形;4例为颈椎感染性后凸畸形。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C2~7的Cobb角、后凸节段Cobb角、后凸累及椎体数、后凸顶点位置、C2~7矢状面垂直轴(SVA)及T1倾斜角。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计算颈椎后凸指数(KI)和矫形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评分结果。 结果 29例患者的后凸平均累及4.7个椎体,平均牵引6.3 d,手术时间95~260 min,平均155 min;出血量120~460 ml,平均135 ml。C2~7的Cobb角术前平均46.6°±18.1°,术后平均11.4°±6.4°;矫形节段Cobb角术前平均72.9°±19.6°,术后平均11.2°±6.4°,平均矫形率84.6%;C2~7 SVA术前平均(3.8±14.6)mm,术后平均(12.6±7.8)mm;T1倾斜角术前平均-10.6°±16.4°,术后平均7.1°±14.9°。手术前后C2~7的Cobb角、矫形节段Cobb角、KI、C2~7 SVA及T1倾斜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00~218.200,P值均<0.01),手术前后的JOA、VAS及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500、217.900、131.200,P值均<0.01)。 结论 单纯颈椎前路手术可以较为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可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 %K 颈椎 %K 脊柱后凸 %K 前路手术 %U http://rs.yiigle.com/CN112139201703/945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