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莱姆病传播关系的研究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D 2008 %X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莱姆病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天然林保护区莱姆病的媒介蜱类、宿主动物在种群数量、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半保护区和农业开垦区;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潜能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半保护区和农业开垦区;农业开垦区莱姆病的媒介昆虫、宿主动物在种群数量、多样性指数方面均低于苗圃林半保护区;有蜱叮咬史的员工中,在天然林保护区工作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66.7%,在苗圃林半保护区仅为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45,E-11<0.01,df=1)。不同生境亚群中的遗传分散性也存在差异,在天然林保护区和农业开垦区之间有最大遗传分散系数(Fst)0.557 42.苗圃林半保护区和农业开垦区之间的系数同样大于零,有统计学意义。在苗圃林半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区之间的遗传差异系数最低(0.10802),表明在这两个样地的亚群之间无显著遗传差异;这些亚群中的遗传距离表现出与其生境相似的变化。结论 西部大开发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昆虫、宿主动物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K 生态保护 %K 莱姆病 %K 现场流行病学 %U 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8051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