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 %A 仇慧仙 %A 叶泽豪 %A 吴蓉洲 %A 张依菡 %A 施红英 %A 胡军勇 %A 褚茂平 %A 金增游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D 2019 %R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9.12.024 %X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 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 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 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 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K 川崎病 %K 冠状动脉损害 %K 中介分析 %U 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91224&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