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A 卢业成 %A 张复春 %A 洪文欣 %A 王建 %A 陈万山 %A 陈燕清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D 2005 %X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最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K 登革热 %K 临床特征 %K 流行病学 %U http://chinaepi.icdc.cn/zhlxb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50612&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