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2007—2016年山东经不同性途径男性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A 于海英 %A 康殿民 %A 张娜 %A 杨兴光 %A 王国永 %A 胡军 %A 郝连正 %A 陶小润 %A 黄涛 %A 黄鹏翔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D 2018 %X 目的 分析山东经不同性途径男性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通过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取HIV/AIDS,纳入其中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自述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传播或异性传播且现住址为山东的男性,共8 584例。收集系统中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户籍和现住址,以及疾病进展、死亡等情况。比较不同性途径传播HIV研究对象的年龄差异、性行为构成差异。 结果 8 584例研究对象中,经男男性行为传播者为6 163例,被发现时年龄为(31.62±10.22)岁;经异性性行为传播者为2 421例,被发现时年龄为(38.13±12.39)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4.95, P< 0.001)。2007—2008年经男男性行为传播者占38.7%(84例),经异性性行为传播者占62.2%(138例);2009—2016年经男男性行为传播者为6 079例,经异性性行为传播者为2 283例。研究对象中共770例死亡,其中经男男性行为传播感染HIV死亡者占43.8%(337例),经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HIV死亡者占56.2%(4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28.21, P< 0.001)。经男男性行为传播死亡者中,54.3%(183例)者从发现到死亡的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而经异性性行为传播者中该比例为61.4%(26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 P= 0.047)。 结论 男男性行为传播已成为山东省HIV的主要传播方式;经异性和同性性行为传播HIV的男性的流行特征有一定差异;部分病例从发现到死亡的存活时间较短 %K HIV %K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K 性传播 %K 抗病毒治疗 %K 危险因素 %U http://www.pubhealth.org.cn/cn/wxshow.asp?id=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