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 %A 张婧 %A 景怀琦 %A 梁俊容 %A 段然 %A 王鑫 %A 秦帅 %A 肖萌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D 2018 %X 目的 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NagZ)的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 方法 通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个AmpD蛋白同系物(AmpD1~3)基因( ampD 1~3)、低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LMM PBPs)基因( pbp 4、 pbp 5 a 、 pbp 5 b 、 pbp 7)、NagZ基因( nagZ )以及 ampR 基因进行敲除或回补,以构建基因突变株,并利用头孢西丁对突变株进行诱导;采用检测头孢硝噻吩水解法测定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突变株AmpC β-内酰胺酶活性(单位为U),采用 luxCDABE reporter系统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单位为相对光单位(RLU)],采用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为显色底物测定NagZ酶活性(单位nmol/L)。 结果 AmpD1蛋白的功能较强,YEΔD1突变株的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量出现上升,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29±1.58)和(4.08±1.75)U。YEΔ5b、YEΔ4Δ5b、YEΔ5aΔ5b和YEΔ5bΔ7突变株AmpC 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增强,其中YEΔ4Δ5b突变株活性最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06 903.16±61 910.61)和(205 427.45±45 352.17)RLU。缺失3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bΔ7突变株AmpC 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最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04 108.04±99 274.53)和(531 440.21±68 891.02)RLU;缺失4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aΔ5bΔ7突变株AmpC 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最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 013 810.99±260 955.96)和(1 230 214.59±205 526.79)RLU;敲除 nagZ 基因后,YEΔD1D2D3ΔZ突变株AmpC β-内酰胺酶活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YEΔ4Δ5aΔ5bΔ7ΔZ突变株活性下降明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0.30±0.20)和(0.29±0.21)U,基本降至野生株水平。 结论 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多个AmpD蛋白参与 ampC 基因的三级调控机制;发现以PBP5b为主,PBP4、PBP5a和PBP7共同参与的 ampC 基因调控模式;同时还证实了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NagZ依赖和非依赖两种 ampC 基因调控途径 %K 耶尔森菌 %K 小肠结肠炎 %K 青霉素结合蛋白质类 %K N-乙酰胞壁酸-L-丙氨酸酰胺酶 %K 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酶 %K β-N-乙酰葡萄糖胺酶 %U http://www.pubhealth.org.cn/cn/wxshow.asp?id=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