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A 张志成 %A 李放 %A 王飞 %A 赵晓峰 %A 黄道余 %A 郑波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D 2017 %R 10.3969/j.issn.1006-9771.2017.05.026 %X 摘要: 目的 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 (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 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 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 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 95% CI: 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 95% CI: 1.157~33.648)、术前PJK角>10° (OR=5.789, 95% CI: 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K 腰椎退行性疾病 %K 近端交界性后凸 %K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K 危险因素 %U http://www.cjrtponline.com/CN/10.3969/j.issn.1006-9771.2017.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