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成功案例”的管窥 %A 付莹 %A 王会娟 %A 谭然 %A 李钢 %J 地理研究 %D 2017 %R 10.11821/dlyj201712019 %X 摘要: 拐卖儿童犯罪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相关实证研究较少,整体认识不足。基于公益平台的成功案例库,借助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从犯罪地理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被拐年龄与性别关系密切,易拐儿童低龄化,被拐几率与找回几率随年龄波动明显;拐出地与拐入地均乡村多于城镇,拐卖迁移主要发生在乡—乡之间;被拐人数年变化呈现“倒勺状”,可分为四个阶段;年内变化受气温及空气质量影响,也与人口迁移流动频率和范围等有关;平均被拐时长为21.82年,年龄与被拐时长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识别了拐出拐入的主体省(市)域及其路径组对,揭示了拐卖的“回流”与地理邻近效应;地区间各要素的“梯度”差异有利于“推—拉”作用产生拐卖迁移。同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防控建议。 %K 拐卖儿童犯罪 %K 时空分布 %K 犯罪路径 %K 形成机制 %K 中国 %U http://www.dlyj.ac.cn/CN/10.11821/dlyj2017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