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美化”与“丑化”的内涵与逻辑 %A 寇鹏程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D 2016 %X 摘要 “美化”与“丑化”是“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一个常见的评价标准。当时“美化”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错误地美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人物形象以及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等。“丑化”主要是指错误地丑化农民群众、解放军战士、共产党员以及新社会等。首先,这种有些扭曲的“美化”与“丑化”的批判对于文学本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规训了一定的写作范围,文学叙事成了一种“被动叙事”。这种“美化”与“丑化”虽然有违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但从其政治的逻辑来看,这种使用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其次,这里面还有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逻辑。最后,还有一种情感的逻辑。美化与丑化的这种批评模式在当前文学批评实践中仍有现实的警示作用 %K “美化” %K “丑化” %K 文学批评 %K 政治真实 %K 艺术真实 %U http://zzs.zjgsu.edu.cn/xb/CN/abstract/abstract9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