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A 张焕 %A 张银华 %A 王维娜 %A 赵峰 %A 陈定宝 %A 陈海霞 %J 肿瘤防治研究 %D 2015 %R 10.3971/j.issn.1000-8578.2015.06.013 %X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诊断为囊内乳头状癌或包被性/包裹性乳头状癌35例及48例对照组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 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61岁,肿块大小平均2.4 cm (范围0.6~4 cm)。35例EPC中,22例为单纯性EPC、7例伴导管原位癌、4例伴微小浸润癌、2例伴非特殊类型浸润癌。35例EPC与48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病变内部均未见肌上皮细胞,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结果显示,EPC病变周围肌上皮数量较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壁肌上皮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EPC中80%激素受体阳性,5.71%HER2表达阳性。8例(22.86%)EPC患者行肿块切除,27例(77.14%)患者行乳房切除术,3例(8.57%)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经随访2~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单纯性EPC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的浸润癌,生物学行为介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若单独发生或伴随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时,应参照原位癌治疗, EPC伴随浸润癌时,应参照浸润癌的治疗标准进行 %K 28 Cases Report %U http://www.zlfzyj.com/CN/abstract/abstract85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