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新子学”与“新子学主义”:由学术体系到实践方向<br>“Neo-Zixue” and “Neo-Zixuelism”: From The Academic System to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A 方达 %A 方勇 %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D 2018 %X 摘要 “新子学”自提出开始,便以对中国文明“主体性”与“多元性”的坚持,作为自身最核心的价值诉求。一般来看,由于“主体性”与“多元性”在立场上的背反,二者很难同时兼容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下。然而“新子学”所坚持的这两项原则在特定的情况下,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还对现实问题具备有效的回应能力。所谓特定情况下的合理性,源自于“新子学”在对先秦诸子思想与学术进行整体性研究时,对诸子时代与前诸子时代的中国文明基本形态作出的判定,以及对这一文明形态不间断传续至今的肯定,而强有力的回应效力更是来自于,前者在考古器物层面上确切可证性,以及对当下时代的根本特质具有的超越。因此,“新子学”不仅是一种通过论证而得出的学术理论系统,更形成了对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超越,并由此确立了“新子学主义”的实践方向。<br> %K “新子学” %K 多元 %K 主体性 %K “新子学主义”< %K br> %K “Neo-Zixue” %K “subjectivity” %K “pluralism” %K “Neo-Zixuelism” %U http://jnxb.jnu.edu.cn/skb/CN/abstract/abstract27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