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充养与隆积:孟荀修养工夫合论<br>- %A 翟奎凤 %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 2018 %X 孟子贵自得、充养,主张善内在于心性,善是心的本体、本根,本心即是善的源泉,善是仁义礼智之性理,也是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浩然之气,理气合一的善是先天的,也是需要后天操存的工夫去养成的。本心之善根、善源需要不断充养、扩充,最终放之四海,参乎天地,通达性天,这种内圣修养在政治上也必然发之为仁政。荀子贵隆积、外烁,认为心虽有认识礼义法度的能力,但本身还并不是善,相反心性中更多的是生理情欲、自私自利,若放纵这种情欲私利之小我,天下就会大乱。善是社会群体的和谐有序,要靠礼义法度来保障,因此人必须努力学习礼义法度,不断积善成德,积伪化性,化小我为大我,最终通于神明,参于天地。孟子重自得自觉,荀子重学习积累,但两人都有从小我走向大我之期许和信心,故“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孟荀学术同归于个人、社会与天地的康乐和谐、生生不息,既是大生命养生修养哲学,也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政治哲学。<br> %K 孟子 %K 荀子 %K 充养 %K 隆积 %K 积善 %K 神明< %K br> %U http://ahdxzsb.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8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