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俯卧位通气对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A 何为群 %A 余裕恒 %A 农凌波 %A 刘冬冬 %A 刘晓青 %A 孙庆文 %A 张洁 %A 徐永昊 %A 徐远达 %A 杨淳 %A 桑岭 %A 黎毅敏 %J - %D 2016 %R doi:10.7507/1671-6205.2016031 %X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收集重症医学科2013至2015年应用了PPV的中重度ARDS患者,回顾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胸腔 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在俯卧位前2 h(PPV-2)、俯卧位后(PPVmean)和恢复仰卧位2 h(PPV+2) 的变化情况,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心脏、肝、肾、凝血等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共入选重度肺内源性ARDS患者36例,开始PPV治疗前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14±0.10) μg·kg-1·min-1,血乳酸水平(1.70±0.57)mmol/L。血流动力学变化:与PPV-2比较,所有患者PPVmean的CI呈上升趋势[(4.06±0.95) L·min-1·m-2比(3.98±1.05) L·min-1·m-2,P>0.05],ScvO2、ITBVI 明显上升[(76.94±8.94)%比(70.67±8.23)%,(982.17±245.87) mL/m2比(912.97±177.65) mL/m2, P<0.05],HR、MAP、每小时尿量均有下降趋势(P>0.05)。按伴或不伴ILD分两组,ILD组17例,非ILD组1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PV-2比较,ILD组PPV+2的MAP下降明显[(85.44±10.84) mm Hg比(89.21±10.92) mm Hg,P<0.05];与PPVmean比 较,ILD组在PPV+2的CI下降明显[(3.43±0.72)L·min-1·m-2比(3.74±0.87) L·min-1·m-2,P<0.05)。 PPV治疗结束后与开始PPV前比较,非IL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67.04±97.52) s比(41.24±8.72) s,P<0.05]、BUN显著升高[(10.64±4.95) μmol/L比8.18±3.88) μmol/L,P<0.05],ILD组以上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伴或不伴ILD的中重度ARDS患者行PPV均不影响心排出量,且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但腹腔脏器的灌注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K 俯卧位通气 %K 间质性肺疾病 %K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K 血流动力学 %U http://www.cjrccm.com:80/article/10.7507/1671-6205.201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