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经侧前方入路L5椎体切除后腰骶部重建的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A 任佳彬 %A 刘鑫 %A 房清敏 %A 李瑞 %A 程艳 %A 郑振阳 %J - %D 2017 %R doi:10.7507/1002-1892.201610092 %X 目的 通过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探讨经侧前方入路行 L5 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 方法 将 20 具防腐尸体标本(男 12 具、女 8 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取侧前方入路行 L5 病变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 L5 病变椎体切除及重建。术前实验组标本行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骶骨钉(前排钉、后排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术中测量实际进钉角度及长度,术后再次行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骶骨钉位置。两组重建后标本行前屈、后伸、侧屈及垂直压缩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20 具标本均顺利完成 L5 病变椎体切除重建。CT 观测示,术前实验组前、后排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及最大进钉长度男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所有标本骶骨前排钉平均最大安全进钉角度为 51.93°、平均最大进钉长度为 47.88 mm,后排钉平均最大安全进钉角度为 37.04°、平均最大进钉长度为 46.28 mm。术后观察骶骨钉长度合适,未进入椎管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两组标本前屈、后伸、侧屈位移及垂直压缩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未累及后柱结构的 L5 病损,选择经侧前方入路行 L5 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安全、可行,重建椎体稳定性可靠,并且术中无需变换体位,减少了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及防止植骨块移位等优点,但有待临床应用进一步验证 %K L5 病损 %K 侧前方入路 %K 影像学 %K 生物力学 %U http://www.rrsurg.com:80/article/10.7507/1002-1892.20161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