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影像学研究 %A 吴超 %A 曾俊 %A 林旭 %A 谭伦 %A 邓佳燕 %A 钟泽莅 %J - %D 2017 %R doi:10.7507/1002-1892.201611009 %X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影像学特征,探讨椎体“空壳”与骨折愈合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 11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2 例,女 44 例;年龄 22~66 岁,平均 4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4 例,高处坠落伤 54 例,重物砸伤 38 例。骨折节段:T11 5 例,T12 38 例,L1 52 例,L2 21 例。压缩性骨折 51 例,爆裂性骨折 65 例。矢状面 Cobb 角 8~27°,平均 15°;伤椎前缘压缩程度 20%~75%,平均 44%。骨密度测量显示:骨量正常 30 例,骨量减少 40 例,骨质疏松 41 例,严重骨质疏松 5 例。观察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例数、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规律,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1~18 个月,平均 13 个月。共 72 例出现椎体“空壳”现象,主要集中于椎体前柱及上终板薄弱区附近(54/72,75.0%),以不规则形为主(50/72,69.5%)。椎体骨折线走行与椎体“空壳”形态和复位后椎体骨折块移位有关;“空壳”形态转归可分为消失型、缩小型和塌陷型,椎体“空壳”体积和转归类型是影响椎体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论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发生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椎体“空壳”转归类型及体积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K 胸腰椎骨折 %K “空壳”现象 %K 内固定 %K 影像学特征 %U http://www.rrsurg.com:80/article/10.7507/1002-1892.2016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