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银行商誉资本与货币竞争性发行——来自中国白银风潮前夕银行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 %A 刘愿 %A 岳翔宇 %J 财经研究 %D 2016 %R 10.16538/j.cnki.jfe.2016.03.008 %X 1976年哈耶克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主张赋予私人银行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以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的行为,但反对者认为追求私利的发钞行必将无限增发货币引致通胀。文章将银行的发行和信贷统一起来分析银行声誉如何影响其发行行为,研究表明:在竞争性发行条件下,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约束发钞行的行为,银行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进而,文章以银行的生存历史和是否为上海银行公会会员度量声誉,利用白银风潮前夕中国34家发钞行和150家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声誉机制的作用,研究发现:声誉越好的银行,兑换券发行越稳健;声誉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经营优势,如更多的实收资本、盈余积累和存款,以致声誉好的银行贷款规模更大,利润水平更高;发钞行确实是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根据民国时期银行竞争性发行的历史经验,文章首次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制定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K 哈耶克 %K 货币竞争 %K 声誉机制 %K 民国自由银行体系 %U http://qks.sufe.edu.cn/J/CJYJ/Article/Details/A160824000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