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三焦与微循环相关性探讨 %A 张力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D 1999 %X 1 揭示三焦实质的依据 现存最原始且完整的三焦记载见于《内经》.应当肯定,脏象学说的形成离不开解剖.但《内经》时代的"露尸"解剖无法对人体内部进行细微的观察,必然存在漏洞.于是《内经》作者就可能结合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推测,以推测的结果来填补漏洞,于是就有了对"三焦"、"经络"等的实质存疑.《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体内的代谢交换和循环过程.这一过程由水谷入胃始,主要在脾、肺、肾三脏主持下进行,代谢产物通过"水道"运行,精微营养周身,糟粕排出体外.从《内经》以三焦为"中渎之腑"、"决渎之官"看可以认为:《内经》已推测“读”为存在于脏腑和全身组织内部的具有 腑的形态,以进出物质为功能的器官单位。结合脏腑的功能分 类及一些哲学观点,认为“读”应相互联系,相互区别成上中下 三部,统称“三焦”,并将三焦实质存疑。历代医家为此对三焦 实质进行了诸多探讨,形成了现在的“三焦学说”。正由于“三 焦”是《内经》以解剖观察为基础,结合生理和病理现象并融进 哲学观点而推测出的结论,因而揭示三焦实质,应以《内经》的 记载为基础。由于推测难免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故应通过对原 文的综合分析,分清矛盾主次、归纳三焦在解剖、生理和病理 等方面的特性,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有机的综合比较 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U http://xxzz.cintcm.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199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