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分析及随访研究 %A 张艳芝 %A 熊晖 %A 王小竹 %A 王硕 %A 罗静 %A 王静敏 %A 姜玉武 %A 常杏芝 %A 潘虹 %A 齐建光 %A 李万镇 %A 袁云 %A 吴希如 %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D 2010 %X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musculardystrophy,dmd∕bm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整理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的方法进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突变的检测,对未检测到缺失或重复的患儿扩增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i型(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lgmd2i)致病基因fkrp的外显子,然后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随访患者病情变化。结果:从临床确诊的90例dmd/bmd患者中检测出58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64.44%,58/90),9例外显子重复(10.00%,9/90),检出突变的34例患儿的母亲中17例(50%,17/34)为缺失/重复的杂合性改变。对23例未检测到dmd基因重复或缺失的患儿进一步直接测序fkrp基因编码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对14例患儿按照国外文献方案进行小剂量泼尼松短期间歇治疗,随访发现短期内激素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因例数及疗程不够尚不能得出结论;其中1例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产前诊断,经mlpa检测羊水细胞,诊断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本组病例显示,dmd基因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热点区45~54外显子之间,重复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判断预后。mlp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进行基因诊断,检出携带者,更好的进行遗传咨询。 %K 肌营养不良 %K 核酸探针 %K 基因扩增 %K 基因缺失 %U http://xuebao.bjmu.edu.cn/CN/abstract/abstract90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