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稻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A 刘长红 %A 袁野 %A 杨君 %A 戴晓琴 %A 王辉民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P 960-966 %D 2015 %R 10.3724/SP.J.1145.2015.01050 %X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陆地与大气之间碳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正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性,对南方双季稻田(rr)改为玉米-玉米(mm)和大豆-花生(sp)2年后土壤化学性质、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r改为mm和sp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0.50-0.52,p=0.002),而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提高(23%-35%,p=0.01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在培养13d后sp累积矿化量显著降低(p=0.019).稻田改旱地后,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和放线菌plfas显著降低(p<0.05),而真菌plfas/细菌plfas(f/b)显著增加(p=0.006),但改mm和sp没有显著差异.培养初期,土壤放线菌plfas与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34),土壤f/b与培养13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p=0.004),而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的pc1(p=0.014)和总的plfas(p=0.033)与培养108d累积碳矿化显著相关.本研究发现稻田改旱地后土壤ph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素. %K 土地利用变化 %K 土壤有机碳矿化 %K 微生物群落 %K 磷脂脂肪酸 %U http://www.cibj.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5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