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向受体水稻及杂草稻的基因漂移* %A 黄鹞李继坤强胜骆天鹏宋小玲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P 1-13 %D 2015 %R 10.3724/SP.J.1145.2015.05030 %X 为了评估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的基因漂移风险,以该转基因水稻为花粉供体,受体水稻明恢63(mh63)及广东茂名(wrmm)、江苏泰州(wrtz)和湖南益阳(wryy)3种杂草稻为花粉受体,设置隔行和相邻两种种植方式,收获花粉受体的种子,之后分别采用草丁膦生测法和cry1c*和bar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检测2种种植方式下转基因水稻向不同杂草稻的基因漂移频率和隔行种植方式下转基因水稻向受体水稻的基因漂移频率。试验结果表明,在隔行和相邻种植方式下检测到该转基因水稻向不同杂草稻的最大基因漂移频率均发生在湖南益阳杂草稻,分别为0.164%和0.230%;向江苏泰州杂草稻的基因漂移频率为0.106%和0.211%;而向广东茂名杂草稻均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在隔行种植方式下检测到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向受体水稻的基因漂移频率为0.919%。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生测存活的植株中都携带cry1c*和bar两个抗性基因。基因漂移频率与转基因水稻和受体材料的花期相遇天数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存在向杂草稻的抗性基因漂移风险,其中向湖南益阳杂草稻的漂移风险最大,向广东茂名杂草稻的基因漂移风险最小。由于该转基因水稻为复合性状,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更为复杂,因此在该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释放过程中务必重视其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 %K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 %K 杂草稻 %K 基因漂移 %U http://www.cibj.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5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