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A 刘录三 %A 郑丙辉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P 667-671 %D 2010 %R 10.3724/SP.J.1145.2010.00667 %X 根据2005年与2006年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用改进型0.1m2的gray-o’hara箱式采泥器,对85个站位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力、p/b值及其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0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46.4±22.3)indm-2,平均生物量以无灰干重计,为(2.31±0.41)g(ash-freedryweight,afdw)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以无灰干重计,为(2.48±0.38)g(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力自西向东,或自近岸向外海逐渐升高,并在调查区中部形成垂直于河口并与海岸大致平行且呈带状分布的高生产力中心,之后,次级生产力随水深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地理位置差异,整个研究区域被分为5个亚区,次级生产力在各亚区之间呈现显著差异.其中位于最西侧的河口亚区(hk)与杭州湾亚区(hw),由于受到强大的淡水注入以及污水排放影响,成为整个研究区的低生产力中心.通过与其它研究相比较可以得出,对于理化条件复杂多变的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次级生产力.此外,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p/b比为(1.48±0.06)a-1,显示该区域大多数物种通常个体较小且更新率较高.图2表1参37 %K 次级生产力 %K p/b值 %K 大型底栖动物 %K 生物多样性 %K 长江口 %U http://www.cibj.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0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