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 %A 王芳? %A 彭真信? %A 张金国? %A 田 亮? %A 韩红兵? %A 曹之晨? %A 张志和? %A 沈富军? %A 李德生? %A 张和民? %A 张立波? %A 连正兴?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D 2007 %X 以来源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34只圈养大熊猫(分为a群体和b群体)和7只圈养野生大熊猫(圈养野生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y161177~ay161218、ame-μ5~ame-μ70和g001~g905等30个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保持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微卫星数据表明,30个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好(pic=0.621~0.640),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水平(a群体:a=5.48,ho=0.475,he=0.696;b群体:a=5.24,ho=0.453,he=0.719;圈养野生群:a=3.80,ho=0.514,he=0.725)高于6个濒危物种(ho=0.210~0.390,he=0.150~0.430)但低于3个非濒危物种(ho=0.620~0.710),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水平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圈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圈养野生群相比有所降低.f统计量及基因流nm分析结果证明,a、b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nm=2.610,fst=0.0874,fit=0.4116),存在个体交换和一定程度的近交,b群体近交程度高于a群体(a群体fis=0.3221,b群体fis=0.3983).因此,现阶段圈养大熊猫的管理重点是避免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将圈养大熊猫种群作为同一管理单元,把纠正大熊猫系谱中的错误、科学选择大熊猫个体进行群体间交流作为关键点,利用微卫星技术保持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K 微卫星 %K 圈养大熊猫 %K 遗传多样性 %U http://www.pibb.ac.cn/pibb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7021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