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世代群体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A 赵岩? %A 李思发? %A 唐首杰? %J 水产学报 %P 893-900 %D 2009 %R 10.3724/SP.J.00001 %X 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后代(40.24%)减少了30.29%,比淤泥湖野生群体(41.46%)减少了32.34%。选育群体同淤泥湖野生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9350),距离最大(0.0672),两两配对fst值最大(fst=0.30572);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选育群体同野生群体处于两个大分支,而在野生群体大支中,选育奠基群体后代与淤泥湖原种野生群体间配对fst值最小(fst=0.05045)。(3)选育群体f7、f8、f9各世代间遗传分化虽弱(低gst0.1417值,高nm3.0279值),但多态位点百分数、位点基因平均多样性、nei氏基因多样性、群体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参数仍然都呈现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而降低的趋势。(4)issr比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近缘种的相关关系研究。(5)经过二十多年9代的选育,相对于野生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性状已相当稳定,但离选育极限尚有一定距离,今后应在继续监测其遗传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选育潜力,同时要避免种质混杂、近交衰退及瓶颈效应等的发生。 %K 团头鲂 %K “浦江1号”选育良种 %K 野生群体 %K issr %K 细胞色素b %U http://www.scxuebao.cn/scxuebao/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8100618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