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循环模式"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A 李瑞琴? %A 于安芬? %A 赵有彪? %A 车宗贤? %A 苏永生? %J 生态学报 %D 2013 %X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典型"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农田-食用菌集约生产模式、农田-食用菌单户生产模式、农田单作)的氮元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农田作物秸秆通过食用菌体系还田使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还田氮输入量(165.6kg·hm-2·a-1)占农田氮素总输入量的37.1%,使化肥氮输入量减少,因此秸秆氮的合理循环利用可作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但农田氮素仍有盈余,单位面积氮盈余量高达217.0kg·hm-2·a-1,未能实现循环模式内养分平衡的理想效果,因此优化氮素管理、确定合理的大田作物和食用菌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K 绿洲灌区 %K 循环模式 %K "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 %K 氮素流动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txb201205240770&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