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与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A 刘翥? %A 杨玉盛? %A 朱锦懋? %A 谢锦升? %A 司友涛? %J 生态学报 %D 2015 %X 选取中亚热带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其转换而成的木荷、锥栗及福建柏等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可溶性有机质(dom)为对象,对其数量和光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dom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转换成上述3种人工林后,0-5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显著降低(p<0.05),降低程度分别为66.1%,69.9%及29.4%,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也有所下降;除福建柏外,其余两种人工林5-10cm土壤doc及don浓度均低于天然林。各林分0-5cm土壤doc及don浓度均高于5-10cm土层。两个土层中,天然林土壤dom的芳香化及腐殖化程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但荧光效率值低于人工林;荧光光谱图显示,天然林土壤dom在芳香性脂肪族及木质素类复杂结构荧光基团处的吸收大于人工林;各林分土壤dom傅里叶红外光谱出现吸收谱带的位置相似,其中吸收强度最大的为形成氢键的-oh的伸缩振动,此外还有芳香性cc伸缩振动、有机羧酸盐coo-反对称伸缩振动、碳水化合物中烷氧基c-o的振动等,人工林土壤dom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是其结构简单的主要原因。土壤dom中结构复杂、分子量大的组分不易向下迁移;天然林与人工林间土壤dom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差异主要与凋落物输入及营林措施的干扰有关;本研究所涉及的3种人工林中,福建柏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 %K 天然林 %K 人工林 %K 可溶性有机碳 %K 可溶性有机氮 %K 紫外光谱 %K 荧光光谱 %K 红外光谱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txb201402200300&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