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A 夏江宝? %A 陈印平? %A 王贵霞? %A 任加云? %J 生态学报 %D 2015 %X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生态效应,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白蜡+棉花(fc)、香花槐+棉花(rc)、竹柳+棉花(sc)、白蜡林(f)、竹柳林(s)等5种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造林模式土壤的碳氮形态及分布特征,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经营改造和造林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裸地,农林间作高于纯林,其中sc模式含量最高,其次为fc和rc模式,而f和s纯林模式较低;5种造林模式不同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2)农林间作模式0-40cm土层的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平均含量均高于纯林模式,其中sc模式的含量最高。fc、sc和s纯林模式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分别为其1.4、1.5和2.7倍;而rc模式20-40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0-20cm土层。(3)5种造林模式中,除f纯林土壤硝态氮低于裸地外,其他造林模式下的土壤各种氮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全氮和铵态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农林间作模式可显著提高重度退化刺槐林皆伐后土壤中有效态碳、氮含量,其中sc模式改良效果较好,而纯林模式较差。 %K 黄河三角洲 %K 盐碱地 %K 造林模式 %K 土壤碳含量 %K 土壤氮含量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txb201311282837&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