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底墒和种植方式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A 刘岩? %A 周勋波? %A 陈雨海? %A 齐林? %A 崔兆韵? %A 杨荣光? %A 徐德力? %J 生态学报 %D 2011 %X 选择华北地区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制度,冬小麦设置90、135、180mm等3种灌水量。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大豆,夏大豆设置30cm等行距、"20+40"cm大小行、"20+40"cm垄作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底墒和种植方式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溉能够明显影响夏大豆播种时的土壤蓄水量(底墒)。随冬小麦灌水量的增加,夏大豆播种时底墒改善,180mm和135mm较90mm处理明显提高了夏大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指数、f0、fv及φpsⅱ,增产效果显著。180mm较135mm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夏大豆种植方式也能明显影响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指数、f0、fm、φpsⅱ、fv/fm、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20+40"cm垄作>30cm等行距>"20+40"cm大小行。综合评价,冬小麦135mm灌水量条件下,夏大豆采用"20+40"cm垄作是生产上可行的栽培模式。 %K 底墒 %K 种植方式 %K 夏大豆 %K 光合特性 %K 产量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txb201005290818&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