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外源磷对苗期小麦和水稻根际砷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A 薛培英? %A 刘文菊*? %A 段桂兰? %A 刘云霞? %A 张桂银? %J 生态学报 %D 2009 %X 采用土(中度砷污染土)-土根袋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浓度的外源磷(p)对苗期小麦和水稻根际砷(as)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作物生长的土壤中各砷形态的分配比例依次为:结晶铁锰或铁铝水化氧化物结合态(45%~52%)>无定形和弱结晶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26%~34%)>专性吸附态(12%~14%)>残渣态(4%~7%)>非专性吸附态(0.09%~0.25%)。(2)添加外源磷浓度为100mg·kg-1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两种作物地上部的生物量(p<0.01)。(3)苗期小麦在添加100mg·kg-1外源磷时,不仅促进了作物生长而且抑制根中砷向地上部的转运。(4)任何磷处理下,水稻对砷的吸收能力以及由根系向地上部转移能力均高于小麦。因此,在轻中度砷污染土壤上与水稻相比更适宜种植小麦(或其他旱作植物);而在水稻种植季,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磷肥(100mg·kg-1)来减弱砷在水稻体内的累积。 %K 磷 %K 砷 %K 砷形态 %K 根际土 %K 非根际土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044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