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城市道路绿化带"微峡谷效应"及其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A 李萍? %A 王松? %A 王亚英? %A 郝兴宇? %A 武小钢? %A 阎海冰? %A 蔺银鼎? %J 生态学报 %D 2011 %X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风速小于2m/s时,10m和20m间隔的道路绿化带会产生"微峡谷效应",使绿化带间隔内风速增加。10m间隔的绿化带较其它两种绿化带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更明显,且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大多正相关显著。12.5m的模拟绿化带与10m的间隔交替的绿化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非机动车道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也大多正相关显著。不同结构道路绿化带会影响道路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城市道路绿带存在合理的绿带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带模式有效改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空气质量。 %K 道路绿化带 %K 微峡谷效应 %K 非机动车道 %K 污染物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txb20101101156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