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青岛湾小型底栖生物周年数量分布与沉积环境 %A 杜永芬? %A 徐奎栋? %A 类彦立? %A 代仁海? %J 生态学报 %D 2011 %X 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对青岛湾潮间带泥沙质和沙质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生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逐月采样。研究发现,小型底栖生物在两个底质中的数量和分布上差异极大,泥沙质中的年平均丰度高达(4853±1292)个/10cm2,沙质中为(1528±569)个/10cm2,生物量则分别为(3186.9±1993.4)μg干重/10cm2和(1601.5±786.2)μg干重/10cm2。在季节相上,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在沙质底呈双峰模式(高值出现在6、12月份,低值出现在3、9月份);泥沙质中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在0-8cm深沉积物中,48%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于0-0.5cm表层,分布在0-4cm的逾86%。共发现13个主要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泥沙质中为95%,沙质中为66%),其它较优势类群在泥沙质依次为多毛类(2%)、甲壳类幼体(2%)和桡足类(1%);沙质底则依次为甲壳类幼体(13%)、腹毛类(8%)和桡足类(6%)。泥沙质中线虫在生物量上的贡献达58%,而在沙质中其所占生物量(25%)低于腹毛类(28%)。聚类分析表明,泥沙质和沙质沉积环境间的相似度为87%,生物丰度组成间的相似度为71%;bioenv分析表明,温度、盐度、粒度及粘土粉砂含量的组合最能解释月份和站位间的差异(r=0.614)。结合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青岛湾近海的沙质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但泥沙质的污染状况仍然堪忧,这由小型底栖生物的高丰度值、相较耐污的线虫所占的极高比例以及线虫与桡足类丰度的高比值即可看出。 %K 小型底栖动物 %K 丰度 %K 生物量 %K 青岛湾 %K 生物监测 %U http://www.ecologica.cn/st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10215&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