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A 赵平? %A 陈军明? %A 肖栋? %A 南素兰? %A 邹燕? %A 周波涛? %J 气象学报 %D 2008 %R 10.11676/qxxb2008.066 %X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K 亚洲—太平洋涛动 %K 大气环流 %K 季风降水 %K 台风 %U http://www.cmsjournal.net/qxxb_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80506&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