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A 戴进? %A 余兴? %A DanielRosenfeld? %A 徐小红? %J 气象学报 %D 2006 %R 10.11676/qxxb2006.061 %X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km和1.5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K 过冷层状云 %K 云迹 %K 微物理特征 %K 卫星反演 %K 催化. %U http://www.cmsjournal.net/qxxb_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060509&flag=1